慢性硬膜下血肿(,csdh)指外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,位于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,具有包膜的血肿,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,约占颅内血肿的10%,硬脑膜下血肿的25%,而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( ,ocsdh)是csdh的特殊类型,其血肿周围有增厚的包膜包裹,部分病例在脑组织相接近的内膜有钙化形成,如果钙化比较广泛且发生在双侧亦称之为铠甲脑。神经外科医院排名
ocsdh临床上极少见,处理比较棘手,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共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49例,其中4例为ocsdh,均取得满意疗效,现总结分析如下,以提高对ocsdh诊治的认识。
1.资料与方法
1.1一般资料
本组4例,全为男性,年龄69岁~79岁,平均74岁,病程7~2月,平均25天。
1.2临床表现
头痛2例,头昏3例,肢体功能障碍1例。1例4年前行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。1例在外院行钻孔引流术后考虑肿瘤转入我院。
1.3影像学检查
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,左侧3例,右侧1例,血肿位于额部1例,额顶枕部3例,血肿均位于比较高的位置。ct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,其中2例脏层边缘呈高密度钙化影,mrit1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,t2表现为以低信号为主的低高混杂信号,钙化均呈低信号。周围脑组织及侧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。
1.4治疗方法
2例患者先钻孔引流不畅后再全麻下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,1例外院钻孔引流术后考虑肿瘤及另外1例直接全麻下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。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,根据血肿的部位采取合适的手术入路,1例位于额部,采用额颞弧形切口,术中见血肿呈黄褐色果冻状夹杂泥沙样血性物质,脏层包膜机化不完全,与内侧组织粘连紧密,清除血肿后切除壁层及部分脏层包膜,将血肿腔与蛛网膜下腔打通,3例位于额顶枕部采用额顶枕的大马蹄形骨瓣切口,骨瓣边缘到达血肿的边缘外侧,包膜完整,与脑组织粘连轻,有蛛网膜间隙,边缘包膜与周边增厚的蛛网膜相延续,分离周边粘连后整块切除,剖开血肿,包膜浅黄色,厚度约1~3不等,包膜内呈豆腐渣样黄褐色粪土样物质。术中脑组织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渗血,予以压迫止血为主,硬膜下留置引流管,缝合硬膜,并骨瓣复位。术后均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。
患者,男,74岁,以头痛半月入院。a:术前头颅ct示额顶枕部内板下半月形高密度影,脏层可见钙化影;b、c:示术前头颅mri,t1表现为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,t2表现为低信号为主的低高混杂信号;d:术中骨瓣需暴露病变的边缘;e:术中整块切除后脑组织表面少量渗血;f:剖开血肿,似红砂糖馅的饺子;g:术后第一天ct复查,手术同侧脑实质内少量迟发出血;h:术后16个月ct复查,脑组织复张。
患者,男,69岁,以头晕2月入院,7天前在外院行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,考虑肿瘤转入我院。a、b:示术前头颅mri,t1表现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,t2表现为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;c:手术当天ct复查,手术对侧迟发血肿,考虑减压性硬膜外血肿,予以再次开颅手术,术中见血肿位于硬膜下两层包膜之间,并有部分脑脊液,与硬膜下相通,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;d:术后3个月ct复查,脑组织复张。
2.结果
头痛、头晕症状均明显好转,1例患者术前下肢乏力术后恢复正常出院,1例患者术后对侧迟发血肿,术前考虑硬膜外血肿,予以再次开颅清除血肿手术,术中见血肿位于硬膜下两层包膜之间,并有部分脑脊液,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,术后伤口愈合欠佳,予以红外线治疗后治愈,1例患者术后同侧脑实质内迟发少量出血,神志昏睡,并出现右侧肢体功能障碍及左侧面瘫,予以康复治疗,出院时神志清楚,肢体功能明显好转,肌力4级,面神经功能2级,随访2年完全康复。所有患者均口服1~3个月的阿托伐他汀。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月~4年,脑组织基本复张,未见复发,继续定期复查。
3.讨论
3.1临床表现
ocsdh比较罕见,发病率一般为csdh的0.3%~2.7%,多见于老年人,多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,也可能由于病程较长,患者往往忘记其轻微头部外伤史。患者多以颅高压症状及局部压迫症状起病,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。
3.2发病机制
ocsdh患者发病年龄大,老年人脑萎缩使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增大,发生硬膜下血肿后,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,或因无明显头部外伤史,往往被患者忽略,以至血肿逐渐机化、钙化乃至骨化。邓正海等通过电镜发现认为在机化csdh的发生发展方面,机化血肿的包膜壁层新生血管形成及反复出血起着关键作用。也有作者认为慢性硬膜下积液是形成csdh的因素之一,然后csdh再演变成ocsdh,有报道ocsdh见于脑室-腹腔分流术后,也同意这一观点。
本组一例术后出现对侧硬膜下包膜间迟发血肿,笔者认为患者刚开始可能为双侧硬膜下积液,一侧逐步演变成csdh,最后演变为ocsdh,而对侧硬膜下积液逐步吸收,手术减压后造成包膜间静脉性出血。
3.3影像学特征
ocsdhct多呈现为略低、等或高低混杂密度影,钙化者脏层可表现为高密度影,本组有2例可见脏层钙化。mri表现为t1呈高信号,t2呈高或较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,而本组mrit1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,t2表现为以低信号为主的低高混杂信号,可能与血肿机化的不同时期有关。头部mri显示血肿腔内有混杂的网状间隔是机化血肿的重要特征。
ocsdh常被误诊为肿瘤或者硬膜外血肿,同时作者观察到血肿位置比较高,位于中颅窝的上方,没有对颞叶造成压迫,这也解释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、病程比较长,为csdh的机化提供了空间条件。